1月7日,以“金融改革開放合作共融的新機遇”為主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在廣東金融高新區舉行,副省長歐陽衛民出席論壇并致辭。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香港國際金融協會和三地金融監管部門的專家學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積極建言獻策、進行討論交流。佛山海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受邀成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的戰略支持機構。
7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在廣東金融高新區舉行。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肖雄 攝
依托內地
培育協同發展體系
歐陽衛民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粵港澳金融合作不斷深化,隨著“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快推進,在構建優勢互補、舉措聯動、資源融合的金融發展新格局方面將大有可為。接下來,廣東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攜手港澳積極構建國際化的現代金融體系,大力促進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有序推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希望三地業界、學界加強溝通交流,激蕩智慧、共謀發展,為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建設注入蓬勃動力。
“金融活,經濟則活;金融穩,經濟則穩。”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局局長袁序成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需要金融成為大灣區資金融通的重要工具,為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大灣區金融正面臨新的歷史使命,也迎來新的機遇,是當天論壇與會嘉賓的共識。打造國際一流的大灣區,需要借助并培育形成獨特優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有四大優勢: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科技研發轉化能力強,人力資本雄厚,金融業發達。對此,王一鳴建議,依托內地廣大腹地資源培育“金融+科技+產業+人力資本”協同發展體系,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優勢。同時,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積極發揮港澳作用,助力國家全面開放。如可充分發揮港澳與國際聯系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等優勢,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加強中葡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國家雙向開放特別是金融開放。
推進大灣區區域的協同發展,需要抓手和平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廣東金融學會會長王景武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資產總量大,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強,金融基礎設施完備,金融國際化程度高,有條件參加國際一流灣區之間的經濟金融合作與競爭。王景武認為,推進金融市場的重大平臺建設,培育要素交易平臺,有利于吸引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加速聚集。他建議,在大灣區可重點推動新經濟企業上市平臺、綠色金融支持平臺、國際貿易綜合法服務平臺、國際航運交易服務平臺四大平臺。
抓住趨勢
打造金融科技示范區
實現國際一流灣區的新使命,要區域協同發展形成合力,也需要順應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王景武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抓住新一輪金融開放時機,推進內地與港澳地區金融業雙向開放,在金融業對外開放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支持港澳金融機構先行一步進入內地金融服務市場,融入國家新金融改革開放的格局。
除了金融開放,粵港澳大灣區大力發展金融科技也是共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要抓住金融科技這一輪發展的契機。”王一鳴也指出,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金融科技正在成為決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金融業務轉型和全球金融競爭格局的基礎性因素。我國由于互聯網應用比較廣泛,在金融科技發展上正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指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方興未艾,我國金融業正推動數字化轉型新趨勢,粵港澳大灣區所具有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等優勢將有條件、有能力走在全國前列,應共同努力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示范標桿。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曉軍認為,大灣區已經是我國金融科技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當前5G技術研發中心就設立在大灣區,隨著5G商業運用的開始,金融科技領充滿想象空間。
擴大試點
實現跨境金融新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要協同發展,“三稅區、三法律、三貨幣”帶來的挑戰不可回避,但也意味著新機會——進一步提升跨境資金流動的便利程度,將有助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代表我國在更高層次上與其他世界級灣區競爭發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王一鳴指出,跨境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最突出的特點,也是資金流動便利化的必然要求,解決跨境問題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的關鍵所在。
王景武表示,粵港澳是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最為活躍、金融創新最具有活力的區域,要突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導向,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他建議,大灣區要繼續發揮粵港澳三地在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方面的基礎和優勢,完善粵港澳人民幣資金雙向融通機制,推動人民幣成為大灣區經貿往來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和融資交易貨幣,擴大人民幣在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跨境使用。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的地位,支持澳門建設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為人民幣國際化做出新的貢獻。
何曉軍表示,可將現有的QFLP、QDLP、深港通和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等跨境合作通道不斷拓寬,將試點范圍從深圳擴大到廣州、珠海的自貿片區乃至珠三角的其它地區。同時,拓寬港澳等境外低成本資金進入珠三角地區的通道,創新手段吸引境外長期資金支持加快廣州南沙等地的建設進度。
面對三種不同金融監管制度的挑戰,何曉軍提出,應該建立全方位的交流協作機制推動區域金融融合發展。粵港澳三地政府建立的粵港和粵澳金融合作專責小組要立足于解決具體問題,三地金融監管部門要設立聯合協調機構,開展廣泛的監管對話與合作,推動對灣區內跨境金融服務的監管標準趨同,促進跨境金融服務的發展,避免監管套利。他認為,要進一步探索放寬港澳以及外資金融機構準入,歐盟的“單一通行證”制度值得借鑒。未來可以率先在保險業嘗試,推動更好地在大灣區內開展業務。
■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充分發揮港澳與國際聯系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等優勢,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加強中葡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國家雙向開放特別是金融開放。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
通過科技手段,通過金融業數字化轉型,使資金來源更加精準,更加有效、更加及時配置到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去解決實體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殷切和期待和迫切需求。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局局長袁序成: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擴大人民幣在跨境經貿往來中的適用范圍,支持開展境外人民幣貸款,鼓勵和支持香港的保險公司通過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為大灣區建設提供融資支持。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曉軍: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重要國家戰略,是將改革全面推向深入和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節點,金融業融合發展,是大灣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肩負著打通三地經濟血脈、為大灣區長期發展提供持續穩定資金支持的重任。